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息烽县流长镇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引领青年学子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增长才干,为构建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贡献力量,7月9日至7月1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乌江薪火志愿服务队赴息烽县流长镇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出征仪式
7月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在学院五楼会议室举行,学院正处级组织员吴嘉佳老师、辅导员梁家敏老师以及全队20名同学参加。会上,指导老师梁家敏对本次实践活动的工作安排、任务分配、具体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讲解。吴嘉佳强调本次活动要聚焦群众需求,扎实开展重走长征路、理论宣讲、村史调研和行走的思政课等工作。她对队员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团结协作,凝聚团队力量;二是重视安全,做好自我防护;三是尊重当地习俗,融入基层生活;四是认真调研、用心宣讲,提升实践质量。
座谈会暨揭牌仪式
7月9日上午,学院副院长宋小红老师、梁家敏老师率队到访流长镇人民政府,双方围绕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事宜展开深入交流座谈,并举行了校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座谈会上,双方还围绕实践内容、资源对接、合作方向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为活动的精准开展凝聚了思路。交流结束后,实践团队与当地相关负责人一同前往宋家寨村,共同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揭牌。该基地的成立,为学院师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搭建了重要平台,也将助力流长镇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推动校地在红色教育领域的长效合作。
摆点宣讲
7月10日上午,伴着流长镇集市的热闹的开市声,实践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活动。队员们采用“场景化摆摊+唠家常式互动”的创新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基层群众传递党的创新理论,让理论具有“烟火气”。


重走长征路
7月11日,实践志愿服务队怀着崇敬之情,前往中国工农红军南渡乌江纪念碑,开展“重走长征路”红色实践教育活动。队员们伫立碑前,聆听讲解员讲述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英勇事迹,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深刻体会到红军战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村史调研
7月9日至15日,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江薪火实践队组建调研团队,深入息烽县流长镇各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调研团队以“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为主线,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文献研究等方式,对流长村、前奔村、龙泉村以及乌江流域红色遗址群展开系统调研,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专业赋能乡村发展。
理论宣传二人讲
7月14日,息烽县流长镇流长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内热闹非凡,气氛热烈。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来到此地,开展“理论宣传二人讲”活动。此次活动以“擘画新蓝图笃行‘黔’进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主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一场既接地气又饱含温度的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行走的思政课
7月9日至1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乌江薪火青年理论宣讲实践队深入贵州省息烽县流长镇,在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开展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先后在乌江纪念碑前驻足缅怀,于党史展览馆内溯源初心,向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展望发展,通过实地取景拍摄“行走的思政课”视频,在沉浸式体验中追寻红色足迹,真切感受这片土地的时代变迁。
总结大会
7月1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在息烽县流长镇人民政府三楼会议室举行,辅导员梁家敏与 20 名队员参会,回顾历程、总结成果。梁家敏强调,活动围绕“理论落地”与“服务群众”展开,队员实现了理论宣讲和乡村融入的提升,以实践体悟初心、用行动彰显担当。心得分享中,队员们说到,通过七天的实践拓宽了视野、锻炼了能力,明确了使命担当,但在调研深度、宣讲形式创新等方面还有所不足,今后将总结经验,以更加昂扬的心态和坚定的信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寻常百姓家。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誓言,在基层一线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