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络课程建设初显成效

2013年04月15日 10:11  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络课程建设初显成效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近平

 

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旋律,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推动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教育部网络课程建设的规范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充分利用学校教务处的网络课程综合平台,积极开展了网络课程建设。目前正在着手建设的两门网络课程《形势与政策》和《贵州省情》,已初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要求明确

在学校教务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非常重视网络课程建设,学院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和部署网络课程建设问题。

学院还分别召开了《贵州省情》和《形势与政策》的网络课程建设专题会议。20133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院会议室召开了《贵州省情》网络课程教研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学院党总支书记杨文武、院长欧阳恩良、副院长杨近平、学院学科组及院外兼课的教师。杨近平主持会议。会议上学科主任冉胜刚介绍了《贵州省情》网络课程建设的情况,与会教师进行了交流。欧阳院长就网络课程建设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杨书记作了总结发言。当天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院会议室召开了《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教研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副院长杨近平、学院学科组及院外兼课的教师。学科主任张文富介绍了《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和建设情况,与会教师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副院长杨近平就网络课程建设的有关要求作了说明,并作了会议总结。

学院对《贵州省情》和《形势与政策》的网络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是:网络课程要符合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以及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师劳动强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既要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要求,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注意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技术上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有关技术规范,使用教育部的标准,使用现今通用的技术手段,保证上网课程能与学校指定的教学支撑环境相挂接;在资源使用上,坚持原创,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二、分工合作,协同建设

《形势与政策》和《贵州省情》两门网络课程由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建设。学院建立了网络课程建设的领导机构,在学院党政领导下,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直接牵头,《形势与政策》和《贵州省情》的学科主任具体负责本门课程的建设工作,各学科组全体教师精诚合作,为网络课程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形势与政策》和《贵州省情》两门课程采用统一的网络平台,即学校教务处的网络课程平台,采用同样的建设思路,设置有相同的网络课程模块。

建设的共同思路是:其一、设立网络课程课题组,学院与教务处合作,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学科组、贵州省情学科组与教务处公共管理科共同承担相关研究和具体实施任务。其二、课程教学由课堂教学和学生网络学习组成。《形势与政策》每学期总计9学时,安排4学时由授课老师为学生进行课堂讲授,要求老师负责精讲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专题),并安排学生的网络学习与考试相关问题。网络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占5个学时,要求学生在业余时间上网浏览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专门网页,以其在网上学习的活跃程度,如点击次数、留言、提问质量等,作为其最终成绩的重要依据。《贵州省情》总计18学时,教师课堂授课为8学时,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为10学时。其三、抽选精干师资,实行大班授课,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专业师资力量不够,外聘老师多,给教学带来负面作用的问题,把每班上课人数规模扩大到120人左右,所需老师大大减少。尽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担任《形势与政策》和《贵州省情》两门课程的教学,如果本学院老师无法满足需要,则聘请院外的教师来承担。聘请院外教师的要求很严格,具体做法是:本人报名,经马克思主义学院考核,挑选其中教学认真负责,学生评价好,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作为兼课教师。

相同的网络课程模块包括:一是专题学习模块。教案、电子教材、教学案例、参考资料、阅读延伸和影视资料等都以专题的形式统筹整合,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规划教学专题。二是师生讨论模块。在网络教学平台当中建立师生讨论区,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时空的局限,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讨论,如在讨论区设立教师的个人博客,将自己的教学要求、教学心得等资料上传公布,特别是把自己对课程中某个问题或者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看法形成文字上传,往往是点击率最高、最能引发学生热烈讨论的,而且还能促进教师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知识共享和思想交流。三是成绩管理模块。在成绩管理模块设计中,有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学生的网上学习时间、参与讨论和发贴次数能够记录并自动生成该学生的记录,以备教师考核。

三、特点鲜明,效果明显

《形势与政策》和《贵州省情》网络课程有共同的鲜明的特点:第一、将传统的课堂授课、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结合起来,吸取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课堂授课可以给学生传授整个知识体系的概貌;多媒体演示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将抽象、生涩和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网络学习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各种教学要素得到优化,增大了信息量,有效扩展了课时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第二、基于网络的课程设计精益求精。重视教学设计,注意分析学生的情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设计能够促进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第三、网络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创新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网络学习在理念上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从目前初步实验的结果来看,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反映都很好。就教师而言,教学时间的相对缩短,有利于教师集中力量备课,精讲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疲于上课、疲于工作的压力。对学生来讲,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习的自觉性。

当然,作为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改革,不可能十全十美,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大踏步进行后续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形势与政策》和《贵州省情》网络课程的建设,将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选拔赛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

关闭